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?和同事讨论方案时,明明双方都在努力沟通,却总是对不上频道,感觉就像两颗牙齿咬合不齐,卡在了一起?或者和家人因为小事争执,越说越觉得话不投机,仿佛彼此之间隔着一堵墙,怎么也敲不破。这种感觉,其实就是“龃龉”在作祟。今天,我们就来聊聊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词——“龃龉”,看看它和“龌龊”之间到底有什么差别。
龃龉:牙齿打架,意见不合

“龃龉”这个词,读起来是 jǔ yǔ,很多人第一次看到它可能会读成 zǔ wú 或者 jū wú,但其实它的正确读音是 jǔ yǔ。这个词语的本义是指牙齿上下不齐,后来引申为意见不合、关系不融洽。比如:“他们俩因为意见龃龉,吵得不可开交。”或者“这个项目的推进过程中,各部门之间龃龉不断。”
龃”字由“齿”和“且”两个部件构成。其中,“齿”表示牙齿,是汉字中与口腔、咀嚼等功能相关的象形符号;“且”在“龃”字中是“咀”之省笔,表示咀嚼。而“龉”这个字是由“齿”和“吾”组成的,“吾”其实是“牾”的省略,表示背逆、不顺的意思。它最早的含义是形容上下牙齿交错不对位,无法正常咬合,就像牙齿之间互相抵触一样。
所以,“龃龉”一词的字面意思是指咬合不到一起的牙齿,引申为意见不合、互相抵触,也可形容不平整、参差不齐等意思。古人用牙齿不齐来比喻人与人之间的不和谐,真是既形象又生动。
龌龊:肮脏、不干净

接下来,我们来看看“龌龊”这个词。龌龊的读音是 wò chuò,它的意思是肮脏、不干净、污秽。比如:“这些政治社会上的黑暗龌龊,使得赵自芳近来更加常常情,更加躁急。”或者“他们里面的坏人,的确是天地间最坏的东西。背信弃义,放火,横抢武夺,卑鄙龌龊,什么都干得出来。”
龌龊这个词,通常用来形容人品质恶劣,思想不纯正,或者形容气量狭小,拘于小节。比如唐代诗人孟郊的名句:“昔日龌龊不足夸,今朝放荡思无涯。”这里的“龌龊”指的就是诗人贫贱不得志的时候,那种抠抠索索、英雄气短的状态。
龃龉和龌龊的区别

那么,“龃龉”和“龌龊”之间到底有什么差别呢?从字面上来看,“龃龉”是指牙齿上下不齐,比喻意见不合;而“龌龊”是指肮脏、不干净,形容人品质恶劣。两者在意思上完全不同,一个是指人与人之间的意见不合,一个是指人的品质问题。
从使用场景来看,“龃龉”通常用于形容人与人之间的意见不合、关系不融洽,比如在工作会议上,部门主管与下属因方案细节龃龉不断,气氛一度陷入僵局。而“龌龊”则通常用于形容人的品质问题,比如形容一个人卑鄙龌龊,思想不纯正。
从感情色彩来看,“龃龉”通常带有贬义,但程度较轻,主要是指意见不合、关系不融洽。而“龌龊”则带有强烈的贬义,程度较重,主要是指人的品质恶劣、道德败坏。
龌龊的多角度解读
让我们从更多角度来解读“龌龊”这个词。首先,从历史角度来看,“龌龊”这个词在古代就已经存在了。比如在唐代,诗人白居易在《达里》中写道:“谁能坐此苦,龃龉于其中。”这里的“龃龉”就是指诗人贫贱不得志的时候,那种抠抠索索、英雄气短的状态。
其次,从社会角度来看,“龌龊”这个词通常用来形容那些品质恶劣、道德败坏的人。比如在《清明前后》第一幕中,茅盾写道:“这些政治社会上的黑暗龌龊,使得赵自芳近来更加常常情,更加躁急。”这里的“龌龊”就是指那些政治社会上的黑暗势力,他们卑鄙龌龊,无所不用其极。
从个人角度来看,“龌龊”这个词也可以用来形容自己的内心世界。比如